今年以来,桂平市纪委监委以“12233”模式,着力抓好扶贫领域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化扶贫领域以案促改工作,进一步巩固专项治理成效。
用好1份处分决定书。充分发挥处分决定书的震慑与教育作用,使处分决定书从“一张纸”落到实处,触到痛处。对办结的扶贫领域案件,由纪委监委机关组织案发单位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干部职工会议,明确分管部门领导、所辖的乡镇纪委书记或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必须参会。通过现场宣布处分决定,涉案人员检讨,涉案单位深挖案发根源、对照检查,进一步推动制度完善,切实做到举一反三。今年以来,共到各乡镇各部门宣读处分决定书46份。
发挥2个讲堂作用。创新“清风·实干”大讲堂和微讲堂“两张名片”,拓展扶贫领域案件警示教育。每期大讲堂活动以专题讲座形式举行,重点分析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例等内容,将受教育对象延伸至乡镇干部、村(社区)干部。“清风·实干”微讲堂活动由桂平市纪委监委班子成员结合查办案例,定向到案发单位(系统)或易发类似案件的单位(系统)授课,以身边人身边事作警醒,强化“廉政提醒”效果。通过分层级、纵横结合、点面结合的覆盖教育,确保以“案”说话的教育效果。今年以来,举办“清风·实干”大讲堂活动1期,覆盖教育党员2300人,举办微讲堂活动5期,分别到市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等单位授课,并通过入党发展对象培训班、全市村支书(主任)培训班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警示教育,共覆盖教育党员1300人。
运用2个曝光平台。对今年办结的扶贫领域案件,实行“每案必通报、每月一通报”,强化通报曝光的作用。在通过内部定期通报专项治理典型案例、编印《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典型案例选编》等基础上,有效拓展网络警示教育平台。重视“互联网+”作用,充分发挥“桂平市纪检监察网”和“桂平纪检”微信公众号两个曝光平台的强烈震慑作用,将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例推向“线上”,使广大党员干部随时通过动动手指头点击网络就能够做到以案为警、以案为鉴。今年以来,通过“桂平市纪检监察网”和“桂平纪检”微信公众号两个曝光平台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例共8批18起,涉及18人。
强化3份建议书效力。用好《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和《纪检监察建议书》这3份建议书的效力。如查办了桂平市农业科学实验所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腐败窝案串案,该案涉案人员7名,涉及违纪款182万元,移送司法机关5人。在结案后,市纪委监委针对案件曝露的廉政风险隐患向市农业农村局下发《监察建议书》,督促案发单位制订整改方案和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由相关的纪检监察室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并形成整改材料。对整改不力、敷衍整改的,从严从快启动问责。
建好3级廉政示范点。打造桂平市中山公园廉政文化长廊、江口镇和南木镇大成塘社区等市、镇、村三级廉政教育示范点。在廉政教育示范点设立典型案例曝光台,以身边案例教育身边人,扩大警示教育效果。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示范点接受教育,进一步延伸扶贫领域案件“后半篇文章”的教育效果。今年以来,通过廉政教育示范点,共有5900多名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桂平市纪委监委)